【風水先生說這是絕地,會斷子絕孫,但他不肯遷,理由沒幾個人能想到】今天講講歷史名人范仲淹的故事。
今天講講歷史名人范仲淹的故事。
范仲淹兒時喪父,家中非常貧寒,因為糧食很少,他便用兩升小米煮粥,隔夜粥凝固後,再用刀切為四塊,早晚各吃兩塊,再切一些醃菜佐食,這樣足足吃了三年。
但他自小就志向遠大,以天下為己任,讀書十分勤奮刻苦。
一天,他問一位算命先生:“我將來可以當宰相嗎?”
算命先生搖搖頭,說:“不行!”
他又再問:“我能不能成為名醫?”
算命先生很驚訝地看著他說:“你剛才理想那麼高,為什麽一下子降低這麼多呢?”
他答道:“因為只有宰相和名醫可以救人!”
算命先生頓時對他刮目相看,稱讚道:“你有這種仁心,真是當宰相的人才啊!”
范仲淹的母親去世後,按當時風俗,他曾請風水先生來看他給母親選擇的墓地,結果風水先生說,他母親的葬處是“絕地”,葬在這樣的地方家裡會斷子絕孫,勸他遷移。
范仲淹想了想,說:
“既然是絕地,就不應讓別人來承受這樣的壞運氣,我寧願我自己承受;如果我應該絕後,就是遷墳又有什麼用呢?”
因此而沒有遷墳。
後來,范仲淹考中進士,做了“秘閣校理”,由於他精通六經,很多學者都來請教他,他孜孜不倦地為來請教的人講解。
當了官後有了薪俸,他家中卻仍過得十分節儉,但對外是十分大方的,薪俸用來請四方的遊士吃飯。
范仲淹家的生活簡樸到什麼程度呢? 幾乎連衣服都極少買,有時候兒子們沒衣服穿需要出門,只好藉遊士的衣服外出,范仲淹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妥。
不久,他就當上了“右司諫”,遇到旱災和蝗蟲害,奏請皇上派遣特使調查救濟,後皇上命他去安撫江淮的災民。
范仲淹每到一個地方,就會開倉放糧救濟災民。
後來,他升為“參知政事”(為宰相副職,簡稱“參政”),做了不少利國利民的事。
范仲淹的樂善好施當時是出了名的,所以儘管薪俸不少,但都施於別人了,家中一直過得十分清貧。
凡是貧窮的親戚或沒親戚關係的賢者,他都施捨。
范仲淹常在故鄉買千畝良田,號稱“義田”,以幫助自家族人,達到每天有飯吃,每歲有新衣,婚娶兇喪有補助的理想生活,他從族裡選擇一位年老而賢能的人,主持義田收入的計劃和出納。
有一天,他得到一座住宅,叫錢氏南園,原本想要搬去居住,後來,聽到風水先生說:“那里風水極好,住在那裡,子孫會出公侯卿相!”
范仲淹一聽,
改變了主意:
“只有我們一家人獨享富貴,不如附近的人都能在這裡受教育,得到富貴的人,豈不是更多嗎?”
於是,他就把那那塊地捐獻出來,在那裡建了學校““蘇州書院”,將近一千年來,這裡出現了將近四百個進士,八十幾個狀元。
范仲淹逝世後,皇上追封他為“魏國公”。他的兒子純仁後當了宰相,純佑、純禮和純粹都是有名的卿侍。
范仲淹的後人有很多孝子賢孫,榮華顯貴,至今依然興旺。
本故事素材出自《德育古監》
📢感言:
俗話說,富不過三代,而范家卻是一直興旺,至今不衰,可見范仲淹的功德有多大。
如是因如是果,他一心為他人謀福利,而犧牲自己的利益,這樣的功德是無法估量的,為別人謀福利,反作用力就是自己得到福利,所得到的回報就是子子孫孫得到福祿,近千年來不斷地開花結果,而他也流芳百世,受世人的敬仰讚頌。
能想到一千年之後的子孫就是范仲淹先生,他在自己家門口種了兩棵松樹,寫到,
「清蔭大庇,期與千年」。
這兩棵樹的樹蔭可以庇蔭到千年以後的子孫。確實現在范仲淹的後代很興旺,家教非常好。
而當時他的孩子很孝順他,買了蘇州的一個南園,很漂亮,希望給父親養老。而當他父親聽到這塊地非常好,風水特別好,你假如住在這裡,你往後的子孫會非常發達,他聽完以後是怎麼做?把這塊地拿來建學校。這個人是無私的。這所學校現在還在,在這幾百年當中,出了幾百個進士,好像狀元就幾十個。
大家要了解,
這所有的功德都記在哪裡?
記在范公、記在范家的陰德。假如這塊地拿來自己住,那就很不一樣了。
所以福報從哪裡來?
心量,量大,福就大。他不只沒有「營華屋」,還把這個好的地方為國家培養人才。
最難得的是,范仲淹做大官,那個收入很可觀,他還是過著很清苦的生活。他拿那些俸祿來養三百多家地方上清寒的子弟,替國家培養人才,自己的生活依然像從前做窮秀才那樣,這不得了!
范家一直到民國初年,代代出人才,都不衰。印祖講他的家八百年不衰,為什麼?
祖宗之德,子孫能夠繼承。代代子孫都這麼好,這是得力於什麼?知足。在物質生活上的享受,他知足;縱然自己發達有財富,這個財富去利益社會,叫大家共享,這個福就愈來愈大,子子孫孫享受不盡。
蘇州范家,從范先生到現在差不多將近一千年,家道不衰,代代都出賢人、都有好子孫,什麼原因?
積德修善!
我們要懂得積德修善,利益一切眾生。聰明人會散財,散財是真正保持財富,我們學佛明白這個道理。生活實在講要節儉,節儉是惜福。一方面惜福,一方面修福,這個福報永遠享不盡。
真正聰明人,縱然得到榮華富貴,自己不享受,他讓大家來享受。在我們中國歷史上,宋朝的宰相范仲淹,實在講,是一個最好的榜樣。
所以不要想著去希求肥沃的田地,不要都想著給孩子留這些好的物質。在漢朝初年,劉邦,當時打天下功臣不少,一百多個人,都封爵位,那都相當富貴的。結果過了一段時間,史官來追溯這一百多個人現在家道如何,大部分統統都已經沒落了,才幾十年都沒落了。然後發現有一戶人家特別,就是蕭何的後代。蕭何的功勞排在前面,叫漢初三傑。
漢朝哪三傑?
韓信、張良、蕭何。
韓信會帶兵,多多益善;
蕭何他內政,把國家種種民生問題處理得很好;
張良很聰明、很有智謀,「運籌於帷幄之中,決勝於千裡之外」,這是張良。
蕭何的功勞那麼多,可是他要求皇上賞賜給他,希望皇上給他的田地是非常平庸的,他不要良田。
因為他想,這個田太好,租給別人,然後就自己收租,他就不勞動了,他的後代慢慢就愈來愈安逸了,最後就家道中落;但這個地不是很好,一定要勤奮,但不會餓死,他就要這些地。他為子孫考慮得很長遠。
https://m.facebook.com/story.php?story_fbid=pfbid02o4cwZMfW9btCVkKpceXUUhV3z3sV5wkthWAq2Sf6URBeSnpUJmUAdbURnh4GBkWHl&id=100028815911932
標籤:
講道理不如講故事,
口善一時書善萬世,
經典是善知識,
宋朝宰相范仲淹,
厚德載物,上善若水,
祖先積德庇蔭子孫,
商道,大商無算
財神,三聚三散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