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孫子兵法》的第三篇稱為〈謀攻〉。核心只有兩個字:全與知。人生與戰爭一樣:能保全就不必硬攻,能知己便不用猜彼。外面風口再大,也要留得住本錢才能算贏。(The Art of War)
《孫子兵法》的第三篇稱為〈謀攻〉。核心只有兩個字:全與知。
先談「全」。
「善用兵者…必以全爭於天下,故兵不頓,而利可全,此謀攻之法也。」
它的意思是,打仗有很多方式,但保全雙方是最優先。最下策才是硬攻,燃燒小宇宙拼個你死我活。
哪怕你能百戰百勝,孫子的評價也是「非善之善者也。」他把最高的評價留給了能夠「不戰而屈人之兵」的人。
為什麼?因為敵對雙方在你死我活之後,即便贏了,你也只能用剩下的半條命去收穫一個日後你治理不穩的地方。這會增加很高的管理成本。
這背後反映的還是孫子「慎戰」的核心思想。如果發動戰爭對自己沒有絕對的好處,那還不如不打。
同樣的道理,如果撕破臉會讓自己付出代價,那就要選擇緩一下。彼此留三分面,鬥而不破,才符合個人的最大利益。
很多人並非不知道這個道理,但是他不能「忍」,時時在想著輸贏,要討回臉面。但臉面從來不是用討的,用討的叫做乞丐。乞丐哪有臉面可言。
所以你曉得孫子是務實的思想家,不會為了情緒價值做出損人不利己的事。
次談「知」。
「知勝者有五: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;視眾寡之用者勝;上下同欲者勝;以虞待不虞者勝;將能而君不御者勝。」
他的意思是,有五種方式可以預先知道勝利,包括:誰比較好欺負,誰比較會帶兵,哪一方上下同心,哪一方以逸待勞,以及哪一方有優秀將領但君主不會橫加干預?
注意一下孫子的用語,他說的是「知」勝,而不是「必」勝。勝利只能知道,但不能確定。兩軍對壘時,沒有一件事是可確定的,生涯規劃是這樣,生活中的各種決策也是如此。
你可以計算概率,但概率不可能百分百,尤其是打仗或翻臉這件事,它永遠有不確定因素存在。就算你這次贏了,後續呢?他有沒有幫手?要不要跟你魚死網破?
所以他在〈謀攻〉的結論才會是「知己知彼者,百戰不殆。」這句話的重點同樣是知,而且是「知己」,不是知彼。所以知己二字才會放在知彼的前面。
為什麼?因為事實上你沒那麼容易知彼的。這個彼,指的既是你的競爭者,也是外在的環境。
你怎麼知道對方跟你說真話呢?怎麼知道眼前的風口可以維持多久,以及川普的關稅政策會不會再變?事實上,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在猜。但有一件事你不用猜,是完全操之在我的。
那就是壯大自己。你有哪些明顯可見的短板?有哪些可以補強的劣勢?有什麼資源可以利用?風險可以分散至何處?有哪些能力需要培養?
把焦點放在自我改善,沒有準備的人很難掌握好風口。你網路上再紅,流量再高,也得有產品和服務可以賣不是?
否則熱潮一過,而且通常24小時內一定會過,你就無法將它化為你的實質收益。
知彼之所以應該放在知己的後面,還有一個原因。那就是人的時間有限,一旦花太多心力盯著對手,人就會忽略知己的功夫,把改善自身的時間都用在觀測敵情上。
這句話的第二個重點是「百戰不殆」,注意了,他沒有說百戰百勝。孫子告訴我們,哪怕你知己又知彼,也只能保你不敗。
這又回到了前面提到的「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。」
你要知道你打得贏誰,以及打不贏誰。換句話說,你要曉得誰比較好欺負。而打仗,就是要打那個好欺負的,沒有牌的,或者失誤比較多的。
但是,在面對難啃的骨頭時,你要做的不是求戰,而是「避戰」。
很清楚的,孫子正是「苟道」的鼻祖。他不求必勝,只求不敗。勝利從來不是必然的,與其求取這麼困難的目標,不如實際一點,別把現有的幸福搭進去就行。
慢慢來不一定比較快,但比較不會死。
篇名雖然叫〈謀攻〉,但很顯然,孫子的重點是謀。先謀而後攻。謀自己的缺點加以改善,不讓對方有可趁之機;攻別人的失誤,確保他出錯連連再動手。
人生與戰爭一樣:能保全就不必硬攻,能知己便不用猜彼。外面風口再大,也要留得住本錢才能算贏。
我知道你急著戰勝世界,但那之前,先別輸掉自己。
#理解黑暗心存光明
#老妖讀孫子
(圖文轉載臉書)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hare/1HjHEd7bdn/
AI 摘要
《孫子兵法》的英文是
The Art of War。
《孫子兵法》又稱《孫子》,是中國古代一部傑出的軍事著作,相傳為春秋末年(約前6世紀末至前5世紀初) 孫武所著,英文版書名為《The Art of War》。 英文版《孫子兵法》的翻譯版本眾多,可以在許多線上書店或圖書館找到,例如 誠品線上。
AI 回覆可能有誤。